HTML5学堂:视音频一直以来都很有争议,以前在手机上播放是用flash,但是发现特别卡,所以在苹果4手机问世,放弃了flash,改用H5的视音频。本文将介绍H5支持的格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谢谢!
VP8是谷歌制作开发的,同时也是开源的。Google 2011年1月12日在博客上表示,自从 WebM 视频编解码器推出以后,在性能、厂商支持以及独立性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了与 Chromium 现有支持的編解码器保持一致,Chrome 最终将改变 HTML5 video 标签的视频支持格式,放弃 H.264 视频格式的支持,大力发展开放的 WebM 技术。2011年1月15日,Google 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他们这一艰难的决定进行了解释,并说欢迎大家辩论。在此引用谷歌的原文:
首先,<video> 是HTML5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相信它的前途一片光明,并且也希望它能够去的成功。但是就支持视频格式来说,并没有规定一定要支持某一种视频格式。Firefox 和 Opera 都支持 WebM 和 Ogg Theora 并且因为授权原因不会支持 H.264,而 Safari 和 IE9 又支持 H.264,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发布商和开发者在使用 HTML5 的 <video> 时都必须支持多种视频格式。
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情况,我们想看到的是所有浏览器都能够支持一种视频格式,很明显 H.264 因为需要授权不会有协议规定必须要使用它作为基线編解码器。另外,我们完全相信当今核心的Web技术是需要基于开放和社区开发之上的,所以我们要支持WebM。
<2h> 为什么在 Chrome 的 HTML <video> 标签里抛弃H.264?我们也知道H.264现在被内容发布商、开发者以及硬件厂商广泛采用和支持(尽管 WebM 的支持度也一直在上涨),但如果使用H.264的话所有的浏览器、操作系统厂商、硬件厂商和内容发布商都需要为此付费,并且没有保证未来该费用不会上涨(译者注:H.264仅仅是针对终端用户完全免费),这些费用对于下一代视频的发展来说完全是在扼杀创新。
最糟糕的还不是授权费用,而是创新的节奏和是什么东西驱动着他们来创新。由社区来驱动的开发并非完美,但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会将用户体验、安全性以及性能放在第一位。但如果封闭的开发机构一旦满脑子只想着靠收取专利费用赚钱的话,这事儿就非常不靠谱了,而且开发创新的进度往往也会大幅度变慢。这对于Web视频行业的长远健康来看是很不好的,我们认为 Web 的发展将会受制于非真正的开放。而可以得到投资的社区开发就可以确保一切健康发展。
H.264在视频领域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当今网络上的大多数 H.264 视频都是通过像 Flash 或者 Silverlight 这样的插件来播放的,而 Chrome 将会继续支持这些插件。我们的决定仅仅只针对 HTML 的 <video> 标签,虽然 HTML 视频平台很有希望,但现在使用该技术的网站还很少,所以也不会有太多的用户立刻就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WebM 由网络社区驱动,而 Google 所扮演的角色仅仅和其他社区成员一样,并没有欲望和意图控制网络视频格式。我们的终极目的是看到 HTML <video> 标签成为一流的视频平台。我们希望有大量的组织和个人能够为 WebM 贡献力量,而不要扯上 Google 和其他任意一个实体公司。
我们看到确实有不少人有这方面的担心,但 Google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视频发布商(Youtube),所以我们很理解你们关注这个问题。但请你记住 Firefox 和 Opera 因为授权的原因一直都没有提供对 H.264 视频的支持,它们两家都只支持 WebM 和 Ogg Theora。因此,开发者和视频发布商已经要为H.264之外的视频格式提供额外支持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为 HTML 视频建立一个基本视频格式的原因。更广泛的说,由于访问网络的设备、平台以及连接类型的多样化,大多数的内容提供商现在都必须提供多种格式的视频版本。我们相信快速发展的 HTML 视频和 WebM 能够在一年之后为内容发布商、开发者以及采用 WebM 技术的设备提供一个非常优秀的解决方案。
我们也同样在HTML 视频的发展僵局之中,因为 HTML 规范并没有规定一种视频格式作为基本标准,这也是我们投资 WebM 并鼓励所有的浏览器厂商使用这个新兴的 HTML 视频平台的原因。对于 IE 和 Safari,WebM项目组将会发布一个插件以让他们在 HTML <video> 标签中支持 WebM(译者注:这里使用的是标准接口让IE和Safari可以通过 <video> 标签支持 WebM,而不是像 Flash 那样的非标准插件)。在投资开放技术以推动网络视频平台和眼睁睁的看到网络视频行业可能因为一些公司完全为了利益而不管开发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前者,而且我们相信这一决定将会刺激用户以及行业的创新。
技术。2011年1月15日,Google 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他们这一艰难的决定进行了解释,并说欢迎大家辩论。在此引用谷歌的原文: